《品中国神童》——骆宾王(8)
来源: 责任编辑:刘寅 2018年12月27 10:55:25
唐咸亨三年(公元672年),西南边陲的姚州(今属云南)发生叛乱。骆宾王随军入滇,参加平叛。
这次可是真刀真枪地干开了。
入滇平叛,朝廷命李义为姚州总管,战事进展十分顺利。几天时间,唐军便大胜奏捷。
在此次战役中,骆宾王一扫西北边塞的沮丧,情绪始终饱满而高亢。他代主帅向朝廷起草捷报,如写一篇激情洋溢的文赋,气势磅礴,文采灿然,令人叹为观止。
入滇期间,骆宾王还写了不少军旅诗,其中《从军中行路难》最为有名,把行军的艰难描绘得入木三分。诗中他写道:
去去指哀牢,行行入不毛。
绝壁千里险,连山四望高……
行路难,行路难,岐路几千端。
平叛结束后,作为报捷文书的起草者,骆宾王获得随主帅一道回京报捷的机会,返回长安与阔别三载的母亲和家人团聚。
不久,他又奉命入蜀,开始在蜀中服役。
骆宾王在蜀中的职务是军中文书,平时很清闲。因此,他有闲情逸致游览西蜀名胜,如诸葛亮八阵图遗址、都江堰、峨眉山等。
但他在蜀中做的最有影响且最有价值的一件事,是做诗替一位痴心女子声讨一个负心汉。这个负心汉不是别人,正是他的朋友、也是“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
原来,卢照邻早年在蜀中做新都县尉时,与一位姓郭的女子相好。不久郭氏有了身孕,卢照邻却因故离蜀要到洛阳。临别前,卢照邻许诺不久便回来正式娶她。可卢一去两年未还,且另觅新欢。郭氏久候音书不至,孩子也夭折了,成天过着以泪洗面的日子。
“天生一付侠骨,爱帮痴心女子打负心汉”(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语)的骆宾王,听说这件事后,便毅然要为郭氏打抱不平。
他作了一首长篇七言歌行,共六十四行,题为《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径直寄给了卢照邻。
诗中,他写郭氏的忠贞和卢照邻的寡情:“妾向双流窥石镜,君住三川守玉人”;
写郭氏的孤独和寂寞:“独坐伤孤枕,春来悲更胜”;
写她内心的极度痛苦:“悲鸣五里无人问,肠断三声谁为续?”……
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善良、坚贞、忠于爱情的女性形象,不仅是骆宾王做的一件善事,更是他为唐诗发展作出的一大贡献——奠定了唐代长篇七言歌行的基础,拓宽了它的发展道路。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王维的《老将行》、白居易的《琵琶行》《长恨歌》等,都不能不说是受其影响承其发展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