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丹棱的美食江湖
来源: 责任编辑:任枫枫 2018年03月27 17:31:10
曹八孃米豆腐 坚持传统的风味
曹八孃米豆腐是丹棱远近闻名的风味小吃,品种多样,味道独特。眉山有三家餐饮老字号,这里便是其中一家。店铺位于县城唢呐广场后安静的土主街上,有着100多年时光的老店,在美味里凸显出它的悠久历史与美味情长。
曹八孃本名曹玉琼,13岁开始跟着母亲学习制作米豆腐等小吃的工法。问起店名的来源,老人笑道,“创立品牌时因排行老八,所以叫曹八孃,真正的米豆腐鼻祖其实是我的母亲。”
店里最有名气的小吃当数米豆腐。耳聋的老伴每天早起,手工磨出一天要用的米浆,八孃再把它们做成凉粉和米豆腐,10多种调料也坚持自己调配。雪白的米豆腐,冰雕玉砌般娇嫩,热腾腾的,散发稻米的香气。配上祖传的蘸料碟,五味入口,味蕾彻底活跃起来。
“大米和豆子都要用石磨手工细磨,挑选最好的辣椒、红糖、醋等来配制调料。”透过对米豆腐的用心制作,曹八孃的这道风味小吃才能在岁月的流逝里,依旧保持着原汁原味的传统特色。
如今老店有了断代的危险。老人年纪大了,儿子在外工作不想接班;八孃身边有个干女儿帮她,她犹豫是否要把字号和技艺传给干女儿。“总不能让先人的东西在我这断了呀。”从技艺到美食,从眷恋到乡情,老人依旧在用自己的方式坚持。
选一个温暖的午后,踏上丹棱,尝一遍八孃家的小吃,缓缓在心里印刻下温暖和感动的余味。这是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在漫长的时光中,和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
李鸡肉 还原与创新的情意
在丹棱县城小南街南端,有家名叫李记“八大块手撕鸡”的祖传老店。这家的凉拌鸡远近驰名,常有许多远道的客人驱车而来,以尝美味。家常的红油拌鸡,选用丹棱特产乌骨鸡,肉质地道醇厚,红油喷香,甜度拿捏准确,多种优势叠加在一处,成就了它的好口碑。
极为普通的店名,却十分有渊源。39岁的店主李学龙,于2007年承祖业开店设铺,谈及他家鸡肉的历史,他笑着说,“爷爷李永昌根据李时珍《本草纲目》里,‘乌骨鸡味甘性平’,独创秘制钵钵鸡,父亲李凤全自60年代起到84年去世,一直在丹棱走街串巷持钵叫卖,人称‘李鸡肉’”。
炖到恰到好处的土公鸡,热气氤氲,蒸腾生活的气息。待鸡完全冷却后“大卸八块”,淋上家传自制的红油辣椒、炒芝麻、花椒面等调料的汁水,拌入五味。整个菜色与味道,在李学龙魔术般的手里,出现了不平凡的调和。佐料香辣醇厚,红油飘香,花椒生麻,调料垫底的是鸡汤,香辣鲜美。鸡肉不粗不腻,韧性十足,咬下去,便是汤料和肉汁的鲜美萦绕味蕾,唇齿生香,美味之极。
搭配鸡汤血旺、农家豆花,鸡汤煮的各色时蔬,满是翠绿清新的气息。吃在嘴里,有一股山野的浸人清凉,直让人感慨,这一场极为满足口腹之欲的饕餮餐旅。
处在县城中心的老街与紧邻闹市为伴,街面与小巷依稀能令人感受到昔日宁静,像时光轮回过去再现,也让李学龙忆起父亲沿街叫卖的往昔岁月。“父亲去世后,我家的鸡肉断代了有20年,爷爷和父亲的手艺不能断,多方摸索,终于把祖传的秘方还原和创新。”李学龙感慨。
这样柔韧筋道的口感,麻辣生香的美味,承载着祖辈和家庭的味道,留在李学龙一生的记忆里。关于美食里的故事和温暖,也缠绕进了往来食客的心中。
南桥冻粑 家乡记忆的美食
丹棱自古就有“腊月二十八,家家户户蒸冻粑”的习俗。冻粑是丹棱传统风味小吃之一,它的存在承载了千年的乡村风俗。在过去每逢腊月临春的寒冷季节,农民按古老的方法制作冻粑。细嫩绵软,香而不粘,油而不腻,香甜可口,老少皆宜,是四季常有的美食。名字虽有冻字,但热食滋味更美。酸甜适度,米香诱人,暄腾绵韧,越嚼越香。
胡敏是在成都念大学的丹棱人,“我常常带家乡的冻粑去学校,朋友们都十分喜欢。它的绵软香甜,总是让我想起家的味道。”话语中的幸福眷恋油然而生。
丹棱冻耙其中又以南桥镇产的冻粑最为有名,选料精,全手工制作。在当地,这是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的美味小吃。“挑选出优质籼米,搭配适量的糯米、大豆等原料,磨成浆,存入缸中发酵,加料包在苞米衣蒸熟,每一道工序倒要熟练掌握,蒸出来的冻粑才好吃。”胡敏难掩自豪的说道。
经过不断创新,如今冻粑的味道在原来基础上,更加令人回味无穷。由以前单一的素冻粑发展为红糖、玫瑰、芝麻、核桃、黑米冻粑等10多种不同口味。
米浆诱人的嫩白,带有籼米自然的纯香,味糯滋润,口感舒爽,入口化渣,回味微甜中略带酸香,轻轻咬一口,令人口舌生津。这样天然的乡土美食,千百年来自然成为丹棱独特的口味标志,成为口口相传的“家乡记忆”。
( 本报记者 严丹玫 李泓莹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