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诗书城>特别策划>宋代家族大墓 穿越千年的时空

宋代眉州闪耀巴蜀 未解之谜留与后人

来源: 责任编辑:熊莉 2018年09月18 10:51:04

res10_attpic_brief.jpg

图为发掘现场。

  巅峰 科举盛况空前绝后

  宋代的眉州,俨然成了巴蜀的文化中心。宋以前几乎是个默默无闻、毫不起眼的小地方,到宋代却逐渐成为推进西蜀文化发展的力量源,连成都也瞠乎其后。

  纵观历史长河,眉山地处西南一隅,不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但是以“三苏”为代表的进士群体,形成了科举史上的巅峰,却是不争的事实。两宋时期的眉山,所辖区域只不过二十乡、六镇,大约二万多户,但据史料统计,两宋时期,这里共出了八百余名进士。眉山的科举文化乃是科举文化史上不可企及的巅峰,与“三苏”一起成为眉山文化鼎盛的符号。连宋仁宗皇帝当时也惊叹:“天下好学之士皆出眉山。”

res01_attpic_brief.jpg

清理出土的古墓。

  论人文之盛,眉山在四川是最优秀的。既是文学大师、“蜀学”领袖苏轼的故乡、大史学家李焘的桑梓之地,同时又是全国三大雕版印刷中心之一。科第之盛,与文化家族密切相关。分析宋代眉州籍进士就可发现,历科登第者主要集中在程、孙、朱、史、苏等大族。由于家族经济力量的保障,家传应试教育在方式方法上的优化,长期的科场经验积累,使他们习进士业的子弟有着显著的传统优势,往往父子兄弟科第蝉联,这是其他弱族寒家所无法企及的。科举有两重性:它既将士子变为从政治民的官吏,同时也将其中的一部分带入文化殿堂,成为包括文学、史学、哲学在内的各个学科门类中的精英。正是后一种情况,使眉州成为宋代西蜀甚至全国耀眼的文化亮点。

  从眉州之内政区来看,在两宋时期的进士眉山886人,彭山11人、丹棱26人、青神24人……

  作为第一代蜀王蚕丛故里,青神以崇祀蚕丛氏“青衣而教民农桑,民皆神之”得名。青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资源富饶。苏轼与王弗留下了“唤鱼联姻”的历史佳话。以其“岩壑隽秀、不减峨山”,曾招来历代文人黄庭坚、陆游、范成大等人流连于此,留下了大量的人文古迹。由中岩沿岷江下行10公里,有两岸峰峦叠翠,风光旖旎的平羌三峡(古名熊耳峡)。诗仙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时,曾就此吟下了“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千古绝唱。

res04_attpic_brief.jpg

图为考古人员在进行测量。

  据《青神县志》记载,古时陆路交通不畅,青神境内的码头是上达成都眉山下达乐山宜宾重庆的中转站,形成了上下船只货物贸易的热闹商埠。被誉为“南方丝绸之路”、“岷江古航道小峨眉”。此次发现的宋代墓群位于青神黑龙镇,采访中一位在当地生活了46年的曾大爷告诉记者,民间传说宋代这里是块风水宝地,墓群前方两百米左右就是岷江水域,交通方便,车水马龙。曾经高高飘荡于岁月时空中的商铺招牌旗号,粼粼而来的车马,川流不息的行人,无一不诉说着这里门庭若市的繁华与热闹。昔日的盛况宛如梦里的旧影,正如陆游的《蝶恋花》中所描写的梦境:

  水漾萍根风卷絮。倩笑娇颦,忍记逢迎处。只有梦魂能再遇,堪嗟梦不由人做。

  梦若由人何处去?短帽轻衫,夜夜眉州路。不怕银釭深绣户。只愁风断青衣渡。

res07_attpic_brief.jpg

图为墓室。

  谜团

  穿越时空找寻答案

  1.墓主是否与文化家族有关?

  宋代眉山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出版繁荣、教育兴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重复着自隋唐以来平民起家发迹的固有模式:奋发读书——应举登科——入仕做官。

  在眉山进士群体现象背景下,涌现出了许多文化家族。此墓群共有砖室墓葬9座,系眉山首次发现如此规模的宋代墓群。墓主是否是眉州士子,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2.为何出土文物比较零星?

  这座年代久远的古墓虽然墓室完好但出土文物零星,只有较少瓷器被挖掘出土。青神县文保中心主任岳华刚推测,这可能和盗墓等因素有关。“我们发现,其中一个墓室的尾部,有一个明显的盗洞,而且墓室内翻动痕迹也很明显。但这个盗洞的年份也比较久了,可能在墓室修建后不久就被盗掘,盗掘的人带走了大量物品。另外,墓室被破坏,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物品可能也就腐坏损毁了。”

  3.为何墓室主人没有留下文字?

  文字是考古人员断定墓室和文物的年代,以及研究当时历史的重要参照,但作为青神的大户人家,为何青神黑龙镇宋墓群找不到墓碑等文字记录?专家推测,这可能和墓主人背景、喜好有关,也可能墓主人不愿意留下文字记录,以防被盗墓者发现。

  或许有些谜题已经掩藏在历史的尘埃中,有些谜题,则会随着对文字以及宋代历史的研究而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