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探秘 发掘眉山历史魅力
来源: 责任编辑:熊莉 2018年09月18 11:21:26
本报记者 熊莉
眉山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千百年来,眉山的面貌不断翻新,沉淀下许多值得敬仰的古墓,这些古墓就像一本书,值得我们虔诚拜读。
近年来,全市高度重视地下文物保护工作,特别是建设工程中地下文物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引起了各级领导、建设工程业主、建设施工单位、社会各界人士的极大关心和支持,取得了丰硕成果。除了大家熟知的虞允文墓、苏氏墓地(苏坟山)、江口崖墓等,还有很多古墓葬相继被发掘,对我们研究眉山文明进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期,我们就来盘点一下,近些年来我市发掘的部分古墓葬。
割草湾墓地铜簪组合照。
仁寿割草湾墓地
仁寿割草湾墓地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合兴乡灯塔村境内,地处中板桥河与龙洞山之间,墓葬位置位于仁沐新高速公路仁沐新2标段在建310涵洞附近,地理坐标北纬29°48′48″,东经104°9′58.77″。
墓地于2015年7月1日在建设施工中发现。8月4日,省考古研究院、眉山市文物保护研究所、仁寿县文物管理所对墓地进行了科学发掘。8月26日,墓地的发掘工作基本结束。本次发掘共发掘了四座石室墓,皆为明代石室墓,各有独立的墓圹和墓室。
四座墓葬共出采集土器物19件(份),分别为铜器9件,铁器8件(份),陶器2件(份)。其中铜器为铜簪7件,耳环2件;铁器为铁器3件,铁钉5袋;陶器为器盖1件,陶瓦1袋。
象耳宋墓出土的定窑黑釉鹧鸪斑碗。
象耳镇金象工业园区大型北宋墓葬
该古墓位于东坡区象耳镇星光村,在“誉丰化工”在建工地内。2013年11月28日,对古墓葬进行正式的抢救性发掘。共出土了随葬器物100余件,可修复的仅50余件。清理出两件黑釉斗笠碗残片,已确认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定窑产品。2002年香港嘉德拍卖公司以1313万成交的一件定窑黑釉鹧鸪斑碗均与此次出土的两碗如出一辙。惜毁于施工方的挖掘机下。
经省考古院发掘后确认该墓葬为晚唐至北宋时期大型券顶砖室墓,建造形式为仿木结构,经现场实测该墓长7米,宽3—3.5米,高约2.5米,墓室两侧各排列7根六边形仿木砖柱,其建造形式独特,形制巨大为四川地区罕见的唐宋墓葬也是眉山地区首例大型唐宋古墓,如此大型的古墓反映出墓主人身前有较高的地位,该墓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
何良臣墓。
洪雅县何良臣墓
何良臣墓墓位于洪雅县洪川镇共同村5组大碑山,占地面积333.26平方米。据墓碑文记载,该墓营造于明代,清道光元年(1821)十四世孙何广文重建大碑。碑高4.9米、宽4.2米、厚0.6米,笔架顶,梁柱素龛,刻“诰授奉国谥忠武何公讳良臣之墓”。环墓周砌扇形墓垣,前阔14.5米,后阔13.5米,进深7米,内植花木。墓垣前土坡上左右各一石华表,俗称单斗桅杆。据碑文与洪雅县志考:何总兵讳良臣,代官湖广总兵,元末携家入蜀隐居洪雅,明初朱元璋屡征不世而终老山林。墓垣华贵肃穆,具历史人文研究价值。2001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棺山墓地。
棺山墓地
棺山墓地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象耳镇红旗村6组,根据墓葬形制及随葬品特征,推断年代为北宋中晚期。
该墓地发现于2014年5月13日,5月16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进驻工作开始发掘,6月13日田野发掘工作基本完成。共发现一个灰坑遗迹、一座墓葬遗迹,分别命名为H1、M1。其中,M1为双墓道双室砖室墓,应为同坟异室合葬墓,墓向245°。分为南墓室与北墓室,南墓室墓圹长7.7米,宽2.9—3.6米,北墓室墓圹北面被现代鱼塘打破,长2.7米,残宽3.2—3.76米。墓圹相连,间距有0.4米宽熟土墙相隔。总长2.7米,宽6.5—7.8米。墓圹平面现略成呈“H”形。南、北两室均由墓道、甬道、前室、中室、耳室、后室、壁龛等组成。
本次发掘共出土小件计40件(组),包括陶器、墓砖、瓷器、铁器、铜器等。
大坟坝吴氏家族
青神县大坟坝吴氏家族墓
大坟坝吴氏家族墓位于青神县瑞峰镇,是青神县首次发现一个武生(武状元)墓、两个国学士墓和三个字库的清代古墓群。该墓群门楼、墓碑和字库等石刻图案雕刻精美,墓葬形制基本保持完整,对研究地方清末民初丧葬文化、民风民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该墓群分布面积约2500平方米,共保存有清代至民国时期墓冢26座,墓碑6座,字库3个。其中M2坐南向北占地面积30平方米,现存石室土堆墓冢长6.2米,宽3米,高3.1米。M26吴廷芳夫妇墓(当地人称武状元墓)墓冢前石质仿木结构门楼为带宝顶重檐庑殿式屋顶,左右八字仪墙上分别雕刻字径为0.7×0.6米的“福、寿”二大字。
广济彭氏墓
广济彭氏墓地
广济彭氏墓地位于东坡区广济乡,该墓地共有两座清代土塚墓,墓朝向均为坐西北向东南。该两座墓是东坡区“三普”新发现中少见的保存较好、规格较高而且相对集中的墓葬。该墓地对研究清代地方丧葬习俗和丧葬文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文物保护价值。
其中的彭惠春夫妇墓,墓碑为石质仿木结构庑殿式素面顶,宽1.1米,高1.9米,厚0.15米;题记年代为清光绪十二年;封土为椭圆形,宽4.5米,高3米,长6米;门楼为四柱三开间石质仿木结构重檐庑殿式顶;明间通宽3.6米,高4米,厚0.25米;次间总宽1.2米;门楼门楣刻有四组戏剧人物,现依稀能看到门楼上的彩绘;次间刻有描述墓主人一生经历的记事碑文。
张庙墓
张庙墓
张庙墓位于东坡区盘鳌乡,共有清代墓葬两座,墓向均坐西向东。墓1为双室墓,位于果树林中,墓碑已损;封土为椭圆形,高2.5米,宽4.5米;墓门楼为青石仿木结构重檐庑殿式,两边八字仪墙有损;墓门楼现存高2.4米,宽4.8米。M2在M1西南20米,为四室墓,墓碑已损;墓门楼为仿木结构重檐庑殿式顶,五柱四开间,两边八字仪墙完整;墓门楼现存高2.8米,宽6.8米,其雕刻工艺精湛,图案清晰;封土高大呈椭圆形;M2为我区“三普”新发现中最大的单体墓冢。该墓葬对研究清代地方丧葬文化和丧葬习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文物保护价值。
李家大坟园
李家大坟园墓群
李家大坟园墓群位于东坡区万胜镇,为清代中期墓群。西距村级公路1000米,分布在长500米,宽250米的山坡上。均为土塚墓坐北向南。
该墓群的墓前均有碑,墓1-2、墓6、墓8、墓9、墓11-12为单室墓,其余为双室墓。其中墓2封土呈椭圆形,高2.5米,长4米,宽3.5米。墓2碑为石质方柱形庑殿式顶,高1.6米,宽0.4米,墓主为李先春,题记年代为“道光十年”;墓13碑为石质仿木结构歇山重檐式,四柱三开间,上刻有八仙过海图案和文字,墓主为李崇斗,题记年代为“道光二十六年”。李家大坟园墓群对研究清代地方丧葬文化和丧葬习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文物保护价值。
大雅杨氏古墓清理后的三座墓地照
大雅杨氏古墓
大雅杨氏古墓位于丹棱县双桥镇天宫村1组,地处一缓丘北麓接近中腰处的一农家屋基下,占地面积约102平方米。该墓为北宋晚期至南宋初期的砖室墓,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2015年4月该农户在挖化粪池时偶然发现,当年6-7月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有M1、M2、M3三座墓,朝向均为坐西向东,三墓呈品字形排列,均为砖室墓,墓砖均为青砖,部分墓砖的一面戳印“大雅杨氏墓砖”铭文。M3墓出土铜制印盒残件及印章各1件,极大地丰富了丹棱县大雅杨氏的相关实物资料以及“大雅堂”的馆藏实物资料,为深入研究唐末入蜀的世家大族“大雅杨氏”,发挥“大雅堂”的文化资源优势、社会效益提供了更为殷实可信的实物资料。
图片和资料均由眉山市文物保护局提供